详解社区生鲜电商那些坑:贺鸿鸣四大判断

文章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6-04-19 原文链接:亿邦动力 阅读(19)


为了解生鲜行业当下的状态,亿邦动力网邀请15分安全菜创始人贺鸿鸣分享他对于目前该领域的判断和观点。

生鲜配送尚无清晰模式

贺鸿鸣指出,现在通过社区生鲜店配送的模式有好几种:第一种,例如15分安全菜选择在社区中开店,由店铺进行附近居民订单的配送;第二种,为“纯跑腿”,线下店通过该类商家的渠道获得附近的线上订单,该类商家接单后帮忙进行配送“跑腿”;第三种,线上有电商平台,对外显示为销售产品,但其中一部分为自营产品,一部分为线下合作商家的,类似于爱鲜蜂这种模式,核心是先做用户。

“社区配送虽然有很多种,但现在真正赚钱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的尝试。这样短期内尝试这些模式都是OK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哪家公司有真正清晰的模式可以长期的持续发展。”贺鸿鸣直言。

贺鸿鸣还介绍了15分现在的两个物流配送的标准。第一,实现一小时达。15分线下门店有库存的产品原则上由门店配送。未来所有门店的库存全部体现在系统上,顾客下单后,我们会有小时达的专栏。第二,半日达,一天两配送。即门店没有库存的产品,如果一天订单超过50单以上,我们会找一些社会上的资源进行配送。

此外,15分的配送人员配备了保温背包,里面分为各个温区:冻品区基本上控制在-18度左右;还有有冷藏区。同时15分也有简单的包装,因为距离比较近,简易包装后可以直接送上门。郊区门店的服务范围一般覆盖三公里,城区门店一般为一公里。

致命的损耗

贺鸿鸣将生鲜行业所遇到的损耗按照不同的流程环节进行了分类:“来货”过程中的损耗和销售端的损耗。

第一,“来货”过程中的损耗:从整个生鲜行业的链条来看,损耗是从基地采收开始的,农民的“地头价”和到商家“冷库”的价格中间差距很多,而导致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采摘、收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贺鸿鸣解释,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农民的收割和采摘标准以及手段不同,产品真正可以被销售的数量是多少,这就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和众多普通农民合作产地直供就会有很多问题。这些普通农民所种植的耕地比较分散,在生长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农药,采收回来的产品可能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等问题。如果希望达到规模化,商家只能和大的基地来合作,因为这些基地将农民当做工人一样要求,这样产品的品质才会有标准、播种时间也是有所排序,可以按照播种时间推算收割采摘的时间。

还有一个在“来货”阶段不能忽略的损耗:茄果类失重,大约占损耗里的8%到15%,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出现损耗。如果商家拥有成熟的的冷链运输经验还好,如果经验不足,则面临损耗的巨大风险。

第二,销售端的损耗。社区生鲜电商的损耗和各个门店的订货量、订单量息息相关。而门店的订货量是依靠系统下单的历史数据来推算的,同时也要考虑月度的销售计划。各个门店订货需求制定出来后,公司就能够制定出总的生产计划,生产部再安排果蔬的包装和加工。然后由冷库运送往各个门店。计划订货肯定会出现缺货或者货物滞留的情况,货物滞留就会产生损耗。如果门店冷链保存做的好,损耗也会适度降低,门店销售的越好、损耗越低。

贺鸿鸣透露,15分旗下销售最好的门店损耗率为0.5%,销售不好的门店损耗率在30%-40%,而门店达到这个损耗率肯定是困损的。“滞留产品最后要打折卖掉,打折之后损失货端的价格折扣。此外打折也会有问题,很多用户就会在打折的时候再去购买,生鲜里面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贺鸿鸣指出,社区生鲜电商在门店端+加工端平均下来损耗在10%-15%左右。“社区生鲜电商做大毕竟要有冷库,供货商、门店也必须要有冷链支持,日后会对商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品质越高越有品牌的产品会更有市场;相对来讲,在冷链方面投入越大,某些方面的损耗会越低,长远考虑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做的。”

生鲜做线上一定要标准化

在销售端,贺鸿鸣认为,如果商家做线上,就一定要让产品标准化,因为在线上是看不到实物的。例如,不同部位的猪肉价格不同,而分割师傅的操作手法不同也会导致售后金额不同,不能保证销售利润。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将商品以相同的规格包装起来,保证品质的统一性,SKU必须符合线上运作的需求,否则就不能上线。蔬菜和水果都要一份一份的销售,有线下门店的平台在线下也基本不做称重。需要称重的散装类产品一般仅仅是补充,为了满足线下人群的需求。

难题在链条太长

关于生鲜项目遇到的最大困难,贺鸿鸣认为是链条太长,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至少需要经过七个环节。未来生鲜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机会在于把这些环节中去掉几个。

但是由于每个环节都有它承担的角色和存在意义,一但去掉可以带来一些效益,但要考虑好替代原本步骤的整合模式;而且传统生鲜效率也不见得低效,存在即合理的,在某个环节里有点效率提升就是一个机会。

原文来自:亿邦动力